帮贫困户卖米 “第一书记”寻思着村民脱贫的路子
11-14 07:23:59 来源:重庆日报

十一月十日,杨翼德(右)利用周末回家机会,为綦江城区下单客户送米。通讯员 王京华 摄

重庆日报消息,11月8日,记者节。杨翼德赶回綦江日报社参加完区里举办的记者节活动后,忙不迭往会场外走。

除了记者,杨翼德现在还有另一个身份——扶欢镇插旗村“第一书记”。几天的阴雨后,天气终于放晴,让他心里轻松不少。前几天天气不好,他帮村里贫困户在綦江日报红蚂蚁商城卖出的米,一直没有发货,客户来过好几个电话催了。他要赶回村里招呼大家赶紧把米晒出来。

两个多月前到任后,帮贫困户卖米是他目前“最看重”的事之一。“一是答应了乡亲的事,做到才能取信于民;二是卖米是村里的农产品首次‘触网’销售,搞成功了自己的宏伟计划才能顺利推进。”杨翼德说。

插旗村离城区约一小时车程。听名字就知道,村里的地势“抬头仰望是山,低头俯视是山,极目远眺还是山”,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980米,5.4平方公里的一个小村落,海拔落差达700多米,村中最好用的一块平地,面积不足100亩。村里户籍人口1390人,但是留在村上的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村民,纷纷选择在扶欢、三江、盖石等地买房,搬出了大山,外面有实力的业主却又不愿意到山上发展。

恶劣的地理条件,根本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这让甫至村里的杨翼德愁上眉头,“过去当记者,看到很多村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现在到农村工作,想做点事,却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9月30日,杨翼德到插旗村一组动员贫困户敖体斌改造危房,遇到敖体斌正在割稻子。“等我把稻谷收了卖成钱再说哦!”敖体斌答复道。杨翼德一打听,敖体斌种了10多亩稻田,背到镇上去,每斤米卖两块五,最高可以卖两块七。

“卖是好卖,就是背起累。一次背个百把斤,来回一趟半天就除脱了。”敖体斌告诉杨翼德,自己的田地势高,海拔八九百米,要国庆节后才能割完。“我种的都是优质稻,生长周期长,无病害,不需要打农药。每年栽秧子时,我还要买几十个鸭子放养在田头,稻鸭共生。”

“要不我帮你卖米吧!早点卖完早点起房子。”杨翼德对敖体斌说。媒体出身的杨翼德知道,这样的生态大米,其实可以卖出更高的价。很快,一个想法在杨翼德脑海里诞生:从卖米开始,试试能不能把村里现有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进城里。

杨翼德回到村里跟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一合计:干!集体成立合作社,以每斤3块收购村民的高山生态大米。农民每斤可以多卖3至5角,送到村办公室就行。他又回到“娘家”綦江日报社求助,领导爽快地答应帮忙。10月中旬,綦江日报社“周末去哪儿”栏目推出一期视频节目,专题宣传插旗的特色农产品。10月19日,插旗村扶贫大米在报社的红蚂蚁商城上线销售,每斤售价三块五。

质优价廉、生态绿色,插旗村的大米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10天时间卖了1000多斤。

但问题紧随而来。收的米没有包装,都是一个背心口袋装十斤这样送,运输极为不便。10月24日,杨翼德将第一批600斤米送到城区,却被挂破两袋,遂两袋并成一袋,成了590斤。不足10斤那袋,只好提回家自己消费了。

“这种卖法可不行。”杨翼德反思到,一是必须要有包装,二是要有品牌。

现在,杨翼德请广告公司设计的包装正在印制中。他的想法是,今后有了包装,简装大米每斤卖四块五,精品包装10斤大米配一点紫薯、绿豆、红枣、玉米瓣等,将“生态”二字宣传到位,将养生的理念注入进去,每盒定价98元。

“至于商标,我们已经拿到‘狮口馋’‘溱州土货’两个商标注册申请受理书。”杨翼德说,插旗村山上还有40亩核桃、30亩枇杷、30亩血橙、200亩蜂糖李、100群蜜蜂、300只山羊,以后,这些大山中的土货都会有牌子。

合作社不直接参与生产环节,而是承担唱响品牌,把大山中的宝贝卖到城市的任务。同时,要严格把控质量关,鼓励农户扩大规模生产。这样,农户收入增加积极性提高了,合作社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通过卖米,我觉得找到了一条适合插旗村产业发展的路子。”杨翼德说。

重庆日报记者 李波

原标题:“第一书记”卖米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