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户家门口当“老板” “三变”改革让乡村大变样
05-16 06:03:36 来源:都市传媒

downLoad-20180516060343_副本.jpg

金溪镇长春村村民介绍养殖蚕桑的经验。都市传媒记者 谭遥 摄

屋外下着小雨,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村民王忠召的家里,她和老伴正在计算今年的收入。“把我们两口子的药费除去,还能有一万七八的收入。”一家人从事蚕桑养殖20多年,却因病致贫。如今,王忠召在家门口就当起了“老板”,她雇用工人替他们养蚕,自己提供技术。

长春村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村社联营模式,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大家腰包里鼓了起来,乡村也改变了模样。

养蚕20年 家境不错却因病致贫

5月9日下午,当记者来到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时,正下着小雨,乡间公路十分湿滑,但不时有私家车出入。

65岁的王忠召一家从事养蚕已20多年,老两口养殖蚕桑很有经验,也有致富的信心,但几年前发生的事,让这个原本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成了贫困户。“儿女到外面工作,我和老头一起养蚕,一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可自从老头检查出癌症……”王忠召说,几年前,她和老伴相继患病,她有内风湿,老伴患了直肠癌。老两口不仅要承担药费,而且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儿,搞了这么多年的蚕桑养殖,也停了下来。一家人的经济收入直线下降。

在长春村,因病致贫的农户不只王忠召一户。如今,长春村借鉴贵州塘约模式,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村社联营模式,深入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上千亩的撂荒地上栽上了蚕桑、种植了玉米、收获了羊肚菌……

王忠召是养殖蚕桑的老农户,她和老伴出地、出技术,雇用当地的其他农户给他们“打工”,老两口在家门口就当起了“老板”。王忠召告诉记者,把他们的药费还有其他开支除去,一家人今年能有18000元左右的纯收入。

修路治穷 贫困村发展立竿见影

金溪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去年,该镇入列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金溪镇的耕地中,有85%以上属于坡耕地。多年来,金溪镇域内村道坡陡弯急,路况基本属于“晴通雨不通”。2014年底,该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黔江平均水平低838元;下辖8个村和社区中,贫困村(社区)就占6个,约占黔江区贫困村总量的10%。

要想富,先修路。黔江当地政府决定从改善交通入手,进而彻底改变金溪镇的穷貌。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为金溪镇硬化村道27条60.04公里,实现了贫困村道路100%通畅;新建村道30条50.85公里,各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硬化人行便道17条52公里,新建便民桥50座、公路桥9座,公路护栏31公里。

交通的改善,对金溪的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立体农业 让长春村发展“常春”

“以前村里都是传统种植养殖业,管理落后……”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告诉记者,自从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后,农户以田、土、林地折价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集中经营、抱团发展。除有田地、土地、林地流转的保底收入及劳务收入外,还有产业发展的盈余可供分红,从而实现产业可持续、群众能增收的目标。长春村还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主导蚕桑养殖,发展立体农业。

如今走进长春村,大片大片的大棚里,种植的羊肚菌已完成了采摘,套种的桑树则长出了新芽。驻村副镇长、长春村村支部书记杨胜前说,如今村里种植的羊肚菌第一季产值达到35万元,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也坚定了干部群众发展立体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杨胜前还告诉记者,长春村在发展产业时,创新性发展“桑套菌”“桑套蔬菜”“桑套生姜”“桑套辣椒”的立体农业,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每季都有产出,产值十分可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今的长春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市传媒记者 谭遥 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