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真|红叶、脆李、榨菜、龙眼、荔枝 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 已成百姓致富“摇钱树”
03-12 07:14:13 来源:重报集团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们发言时,总书记不时插话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发言说,巫山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总书记微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三峡红叶,景色很美!

李春奎介绍,巫山在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动群众种“巫山脆李”。总书记兴趣浓厚地发问: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

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自报家门,总书记插话说,自己十几年前去过涪陵,记得涪陵榨菜……

巫山红叶、脆李、榨菜、龙眼、荔枝,总书记提到的这些“重庆宝贝”,在重庆发展如何?在带动当地百姓致富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今天,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这组报道——

关键词:巫山红叶 巫山脆李

downLoad-20180312092452.jpg

全国人大代表李春奎。重报集团记者 胡杰 摄

现场回放:

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李春奎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他说,自己刚介绍来自重庆巫山县,总书记就询问起三峡神女峰和巫峡的情况。

李春奎回答道,神女峰位于巫山境内,巫峡也主要在巫山境内,并以绵延数十公里的巫山红叶驰名中外。

李春奎还补充道,巫山已连续举办了11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正努力打造“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旅游品牌。

总书记微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红遍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说的就是三峡红叶,景色很美!

downLoad-20180312092459.JPG

巫山的李花开了。 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神女峰旁开起农家乐 红叶开出“火红的生活”

“我的那个家乡吔,巫山美……”很多的巫山人的手机铃声,就是这首悠扬的山歌,它也成了巫山旅游很好的宣传方式之一。

除了巫山的山川美景,每年的巫山红叶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巫山红叶节的旅游品牌打响后,周边开起了不少农家乐,接待游客住宿、吃饭,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打鱼夫妻“转型”开农家乐

每年11月,巫山漫山的红叶将河峡谷染成一片火红。

在巫山县抱龙镇青石村,有一个神女苑农家乐,这里离神女峰不远,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神女苑农家乐的老板是38岁的易光琼和丈夫宋清贵,他们是三峡移民,之前主要靠打鱼为生。那时,夫妻俩一年打鱼的收入,在几千元左右。

2003年,一位朋友建议易光琼开一家农家乐。易光琼听了觉得不错,说干就干:易光琼和老公一起把家里的平房重新布置了一下,安排出几间房,开起了“家庭旅馆”。

“转型”转出20万年收入

夫妻俩的“家庭旅馆”开起后,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比起以前的打渔收入增加了不少。后来,来巫山旅游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在举办了巫山红叶节之后,变化非常大。

2007年11月28日,首届三峡红叶节暨第八届神女旅游文化节在巫山开幕,当天就接待了上万游客。易光琼的神女苑农家乐也迎来了大量游客。几年时间,夫妻俩将农家乐逐年进行扩展,如今已变成了三楼一底,有20多个房间,可以接待更多游客食宿。

去年,易光琼的农家乐收入近20万元,仅巫山红叶节期间就接待了数千人次的游客。“旅游带动了我们致富,山窝窝也变成了金窝窝。”易光琼说。

红叶开出“火红生活”

巫山红叶开出了巫山人的“火红生活”。今年,巫山还要再添一把火,让日子更火红。“年底,巫山机场将建成通航,届时游客可以坐着飞机来赏红叶。”李春奎说,巫山机场建成后,将实现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昆明、重庆、贵阳、武汉这些大城市通航,可让更多的人“飞进来”看巫山的青山绿水、领略三峡的壮美山川。

目前巫山机场到县城的快速干道已经开通,未来还会实现“城景通”和“景景通”。

郑万高铁将于2021年通车,届时巫山到北京只需4个半小时,到上海5个小时,到重庆主城2个小时,巫山旅游将有井喷式的增长。另外,巫山今年还要争取新开通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巫山到巫溪的两巫高速公路,打通北上到西安的通道;另一条打通南向通道,今后到张家界更方便。

“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巫山的美,巫山的美包括红叶,就应该邀请全世界的人来看。”李春奎向世界发出邀请。

downLoad-20180312092013_副本.jpg

巫山红叶。 刘朝正 摄

李子树变成了“摇钱树” 养活巫山三分之一贫困户

巫山脆李树,遍布所辖的26个乡镇街道。每到春天,长江两岸,十里李花,白色如雪,一片桃李芬芳的景象。同时,由于海拔差异,巫山李花从3月初到4月中上旬渐次开花,赏花的时间格外长。

3月的巫山,驾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就能看到漫山雪白的李花。再过几个月,这些树上将挂上大颗大颗的果实,这就是巫山脆李。

以前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座“花果山”,果树也变成了一棵棵“摇钱树”,让种植巫山脆李的村民脱贫致富。

大山深处的窘迫

村民一半外出谋生计

50岁的陈文明,是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人。柑园村位于大山深处,村民以前主要靠种小麦、稻谷,大多是自给自足。

上世纪90年代,柑园村1200多名村民,走了一大半:青壮年到广东、深圳等地打工,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好多地都撂荒了,还有不少是荒山,看起可惜啊!”陈文明回忆,那时他家地也不多,种的稻谷只够自家吃,偶尔能剩些麦子,可以拿出去卖。

1995年,陈文明担着两挑麦子,差不多有300多斤,坐着船摇摇晃晃到了奉节。花了一天时间,才卖出去,收入78块钱。来回船票花了近10块,剩下60多块买了些种子,给家里买了点年货,钱包又空了。

同年,陈文明当上了柑园村的村长,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成了他每天考虑的问题。

李子带来致富曙光

种李子一年收入15万

1996年,一直在外面养蜂的村民老孙,回到村里开始种桃树。树苗是从外面买来的,被称作“三月桃”。一亩多地种了50多株桃树,结果后卖了三千来块。

“村民种麦子,一亩地最多几百块,发展果树种植不错。”这给了陈文明灵感。

村民一哄而上种植“三月桃”,桃子价格一落千丈。1999年,陈文明开始带领村民大力种植李树,并不断改良。巫山脆李口感好,很多外地商贩都慕名来买,慢慢打开了销路。

2003年,巫山县曲尺乡宝子滩成立了李子专业合社,陈文明担任专业合作社社长。

如今,种植巫山脆李的村民越来越多,还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返乡。现在专业合作社里有700多户、3000多位村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网上销售”,把巫山脆李卖到广东等地。

发展李树,还带动了旅游发展,不少市民去果园里体验采摘。

陈文明的10多亩李子,一年可以收入15万元。今年,陈文明与附近的官渡镇签订了1000多亩种植李树合同,“明年可以挂果,后年就可以销售,可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李子树成了脱贫树

1/3贫困户因种植脆李脱贫

现在在巫山,脆李已成了“脱贫树”。

李春奎介绍,巫山脆李在唐宋时期已开始经济种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巫山发展脆李有地理、气候、土壤优势,还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2007年开始,巫山脆李开展品种提纯选优,以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通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如今的巫山脆李,因汁多味香、质地脆嫩、酸甜适口,受到很多人喜爱。

据统计,目前,巫山正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全县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因种植脆李而“脱贫摘帽”,脆李发展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而且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村增绿。

巫山县沿长江和中低山区规划为脆李种植区,重点打造“一带三片”,到2017年底,全县种植脆李20万亩,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脆李2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利用脆李,巫山举办了春季“李花节”和夏季“采摘节”,打造乡村休闲体验区和脆李发展观光区。现在,“两节”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50家、从业人员250余人,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关键词:龙眼、荔枝、榨菜

QQ图片20180312092254.png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重报集团记者 胡杰 摄

现场回放:

“我是来自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刘家奇。”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发言前自报家门。

“睦和村,是和睦的意思吧,这个名字好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刘家奇的交流中,提到了“记得涪陵榨菜”。

“对,我们涪陵榨菜,驰名中外!”

当刘家奇介绍睦和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龙眼、荔枝等名优特水果种植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刘家奇提了一个专业问题:睦和村的龙眼、荔枝,什么时候成熟?

刘家奇回答,荔枝的采摘是从7月中旬开始,龙眼的采摘是从9月上旬开始。

总书记说,福建的荔枝到了8月份还有。

刘家奇自豪地说:“我们村最晚熟的荔枝,也是8月下旬上市。等我们荔枝上市的时候,市场上就基本没有荔枝了。”

总书记笑着说:“看来你们这里的气候条件还是不错的。”

种果树全村人均收入增10倍 树刚开花就有预约采摘的

downLoad-20180312092232.jpg

睦和村的龙眼挂满枝头。秦翠蓉 摄

从人民大会堂回驻地的路上,刘家奇迫不及待地把与总书记的对话,记在了笔记本上。“我要把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带回村里去,这是对全村人最好的鼓励。”刘家奇说,睦和村的发展,自己一直亲历其中,感受颇深。

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渔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龙眼、荔枝等果树种植,睦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睦和村的2600亩果树已经成了全村人的“致富树”。涪陵区也正在谋划,要让果树长出更多“摇钱果”。

放弃粮食种果树

很多村民不相信也不支持

睦和村紧邻长江。每到四月,沿江种植的龙眼树和荔枝树繁花盛开,把江岸装扮得如一张美丽的山水画卷。

20年前,睦和村为了种下这些果树,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抉择。“我们刚提出要种果树时,不少村民都不相信,也不支持。”刘家奇说,由于丘陵地带的限制,一直以来,睦和村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为主。

刘家奇早就料到会遭遇反对。然而,刘家奇更清楚地看到,睦和村已经到了必须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的时候。

“当时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600元,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民们才能走上致富路。”

睦和村邀请了涪陵区科协、果品办、农委的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把脉,结合睦和村的土壤、气候、环境条件,提出先打造100亩龙眼种植示范园的思路。专家的建议和村支两委的积极推动,让部分村民有了“试一试”的念头。1998年,100多户村民在自家田里种上了龙眼。

“最开始还是不敢种多了。我只拿了一半的地来种龙眼。”黄明是最早种龙眼的村民之一。他说,从种下果树的那天起,他们都盼着果树上能长出“摇钱果”。

花开就有人“包树”

果子还没下树就卖光

2003年,不少村民尝到了种植龙眼的“甜头”。这一年,睦和村种下的第一批龙眼树丰收。黄明种的一亩龙眼树,给他带来了2000多元的收入。“比种玉米的收入翻了一倍多。”黄明说,看到了效益,很多村民都扩大了种植面积。

随着水果越来越多,来睦和村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每年都有很多人开车来我们村里摘龙眼、荔枝,果子还没下树就卖光了,根本不愁销路。”黄明说,果树采摘和乡村旅游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看着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黄明和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今年,果树和农家乐每年给黄明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

提升品质挖掘文化

涪陵区要打造精品水果品牌

目前,睦和村已形成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的水果产业,果园面积达到2600亩。其中,脐橙1700亩、龙眼470亩、枇杷220亩、荔枝210亩。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6万余人次,收入120余万元。2017年底,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700元,比20年前增了近10倍。

刘家奇介绍,今年,睦和村不仅要继续扩大水果种植面积,还将在提升水果品质上下功夫。通过嫁接技术,让龙眼、荔枝等水果的品种更丰富、品质更优良。

涪陵还有很悠久的荔枝文化值得深挖。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及地方文献记载,唐玄宗颁旨在涪州(今涪陵区)给杨贵妃兴建荔枝园,并从涪陵修建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直达长安。“涪陵区将重点打造龙眼、荔枝等精品水果品牌,通过水果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涪陵榨菜是食品更是乡愁 今年将建中国榨菜博物馆

downLoad-20180312092354.jpg

涪陵干部帮农户收割青菜头。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与刘家奇的交流,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感到很亲切。他说,涪陵榨菜不仅驰名中外,而且让不少农民致富,是我们重庆山里的“宝贝”。

去年,依托榨菜这一产业,涪陵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周少政表示,接下来要让涪陵榨菜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关键就是要加强智能化建设。

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为涪陵人留住乡愁。

小时候砍菜头挣学费

现在做加工当老板

从陈仁太记事起,他的生活就与榨菜有关。小时候,他跟着父母在地里砍青菜头(榨菜原料)、串青菜头,涪陵珍溪镇江边都挂着正在风干的青菜头。

如今37岁的陈仁太做青菜头粗加工已经10年,他的加工厂可以年加工约2000吨青菜头。近百万元的年收入,早已让他买车买房。

“小时候,青菜头对我来说是欢乐,长大后,青菜头对我来说是财富。”陈仁太说,他从20多岁开始做粗加工,现在看来,比外出打工要强太多。

涪陵榨菜一直在改变陈仁太的生活:小时候过春节,父亲卖了青菜头给他换衣服;交不起学费,他在地里砍10天青菜头就解决了。现在每到春节前后,陈仁太总是很忙,忙着收农户种植的青菜头。

他说,近年来,为他提供青菜头的农户中,已有上百户脱贫,普通农户年收入都在五六万元。

正研究机耕机种

解放农民劳动力

涪陵榨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52年。周少政介绍,涪陵榨菜早已驰名中外,如今已经远销50多个国家。它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

近百年来,涪陵榨菜经历了草创、萎缩、稳定、变革等阶段后,如今已经步入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

去年,依托榨菜这一产业,全区农民人均增收了2200元,全区年产量达到160万吨。青菜头9月播种,次年2月收割,填补了冬季蔬菜的空白,但最大的难点是收割期只有约20天,不收割就要开花。

因此,每年2月,涪陵区各级干部都要到地里帮农户收割青菜头。这一产业要想进一步拓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除了播种和收割,目前涪陵榨菜生产已经实现自动化。”周少政表示,如今面临的难点是,如何实现机耕机种。因为青菜头形状不规则、重量不轻,收割往往靠人工。接下来要加强涪陵榨菜智能化建设,目前区里正启动青菜头机耕机种的研究。

周少政说,攻克了这一难题,农民才有望扩大规模,把有限的劳动力用于管理。

中国唯一榨菜博物馆

年内将开工

挂在江边风干的青菜头曾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周少政说,这对涪陵人民来说就是乡愁。他认为,加强品牌建设,既是为了壮大产业,更是要为涪陵人留住乡愁。

坐落于涪陵江北岸线的1898榨菜文化小镇,即将在今年上半年开工。涪陵辣妹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建设重庆市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为目标,使涪陵榨菜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并展示榨菜文化的魅力。

该小镇占地约380亩,其中包括建设中国唯一的榨菜博物馆、榨菜文化广场、非遗保护基地,以及旅游配套等相关业态。

小镇将为游客提供一个真实、唯一、不可替代,可看、可学、可品、可体验的榨菜历史文化聚集和传播基地,形成活态化的榨菜文化博物馆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而涪陵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关于榨菜的乡愁,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体验涪陵榨菜的变革。

周少政表示,该项目将促进涪陵榨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未来,这里将成为涪陵榨菜文化地标。

重报集团特派记者 刘波 陈翔、蒋艳、李晟、罗薛梅 摄影 胡杰

中_副本.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