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挖挖哇 | 古人出门到底带多少行李?西游记里的沙和尚一个人真能挑得动?
01-05 14:08:45 来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消息,大部分人都会很疑惑,《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沙和尚总是挑着重担的行李,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吴承恩在《西游记》原著里其实给出了回答,只是答案却超乎大家的想象,因为这些行李,沙和尚一个人绝对挑不了!

唐僧师徒的行李都包括什么?

行李里最占地方的,你可能想不到,其实是被褥,比如:

次早,悟空起来,请师父走路。三藏着衣,教行者收拾铺盖行李。

而且,孙悟空、沙和尚也有自用的被褥:

八戒解包袱,展开铺盖,请行者安置。

那沙和尚却卷起铺盖,收拾了担子。

徒弟们都有被褥,师父当然也得有。所以,行李里面,光被褥就有四床!在没有羽绒睡袋的古代,您想想这得占多大地方!看后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被褥约占全部行李体积的一半。

而且褥子不能直接铺地上,所以还要垫一层,这个猪八戒早就说过:

四片黄藤䉭,长短八条绳。

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

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

铜厢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䉭,就是藤编的席子。方以智《通雅》“踏足隔货曰䉭”。这里带了四张,当然是师徒四人用的。相当于今天户外用的防潮垫。

这样的席子,需要带四张

有粮食,而且起码得够几天吃的。比如:

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

女王见他不受,教:“取御米三升,在路权为一饭。”八戒听说个“饭”字,便就接了,捎在包袱之间。

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

一斗米大概十五六斤,那么三升米也得五六斤。加上别的干粮,包袱里常备十斤左右的食物,四个人分实在不算多。

有衣物,比如:

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有鞋子:

三藏沐浴毕,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环绦,足下换一双软公鞋。

衣服和鞋子,从头到脚,每人至少两套,因为在祭赛国:

命当驾官照依四位常穿的衣服,各做两套,鞋袜各做两双,绦环各做两条,外备干粮烘炒。

杂七杂八的衣服,就得十多件,这还没有算上冬天穿的棉袄棉鞋。

还有四套“篾丝藤缠大斗篷”,这东西看似没什么用,其实您想,古代是没有雨衣的,所以只能穿藤编的斗篷,这是很笨重的东西。看下图,就知道四套这玩意占多大地方!当然也有人说斗篷就是斗笠的。即便如此,四顶大斗笠也不少占空间。

雨具是必备的,所以《元典章》说“今后出使人员,除随身衣服、铺盖、雨衣外,别不得捎带其余物件。”衣服、铺盖、雨衣是基本配置三件套。

此外还有叮叮咚咚的日常杂物:

有纸笔,唐僧给孙悟空写贬书的时候用过。

有经书,光书里提到的就有:

《金刚经》、《观音经》、《弥陀经》、《孔雀真经》、《梁皇水忏》。

俗话说“远路不捎书”,书也是压分量的东西。这些书唐僧自己当然不背,放行李里挑着。

当然还要包括包裹这些东西的青毡,“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行李包装的自重也不轻。

当然,锦斓袈裟、紫金钵盂、通关文牒是必备的!

此外,还有一件额外的东西:铜厢铁打九环杖。唐僧只是用来装A和C之间的时候才拿一下的,平时赶路,都是徒弟给挑着。

由此可见,沙和尚的行李挑子的确东西不少,重量倒未必有多重,只是很多东西太占地方了!

饶是如此,孙悟空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甚至还建议在行李里带尸体:

待老孙与八戒趁此时先入那乌鸡国城中,寻着御花园,打开琉璃井,把那皇帝尸首捞将上来,包在我们包袱里。

那可是乌鸡国皇帝的腐尸……就算只剩骨头也得有二三十斤。难怪猪八戒要拼死反对了。恐怕孙悟空只因为带着足够的“黄藤䉭”,才敢说这样的话。不信你把一个大活人装登山包试试,70升的够不够?

古人出门到底带多少行李?

古人出门到底带多少行李?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穷家富路”,只要有钱,出门不愿委屈自己,带多少的都有。反正就雇人、雇马甚至雇车呗。但是我们从古人的一些描写中,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来。

首先,铺盖是必须带的,其次是口粮,再其次是换洗的衣服。很多旅馆是不给准备铺盖的,有时候荒郊野外露宿,没有铺盖更不行。古代还没有发明鸭绒睡袋和防潮垫,被褥要占很大的体积。所以《连城璧》说:

一日立在门前,有个客人走过。衣裳甚是楚楚。后面跟着两担行李:一担是随身铺盖,一担是四只皮箱。

铺盖和杂物基本就是一比一的关系。甚至很多地方都是“行李铺盖”连着说的,行李不算在铺盖之内。

不过这是个讲究的人,光铺盖就需要打一担子。此外还需要用皮箱装日用衣物杂货。如果省并一下,铺盖和日用杂物合成一担子,一头挑铺盖,一头挑杂物,无论如何不能再简省了!

主人自己至少需要一担行李,但别忘了:只要多带一个仆人,就要多出一担行李!这基本上是个通例。因为仆人也是人,他一样的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被褥和干粮;一样的怕淋雨,需要斗篷。他随身带的基本物资并不会比主人少多少。

这种记载在古书里很多,而且都是很俭省的人。比如清代的冯景:

有诏过家上冢,主仆行李才二肩。

这是回家上坟的一主一仆,需要带两担行李。

又如《太平广记》里的穷书生卢淑敏:

卢叔敏赴京,行李贫困,有驴两头。一奴才十余岁。

在“行李贫困”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两头驴,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当然指望不了挑担了,主仆二人的行囊靠两头驴驮着。

这基本上是一个清贫士人出门的标配,再简陋那就是逃荒睡水泥管的了。又比如明朝的盛璞,是个清官,出门时候:

历官二十余年,所至不携妻孥,惟行囊二肩,马、仆各一而已。

这个配置自然是:主人自己需要一担行李,如果加一个仆人,那就需要加一担,当然同时也要加一担行李的运力。主人的行李可以拴在马上,仆人的行李,如果能自己挑着最好,如果不能(比如像那个十几岁的小仆,或主人对仆人有格外的优待),那就需要再备一头牲口。

眼前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他在敦煌时,收了石盘陀做徒弟,就立即给他买了一匹马和铺盖:

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

玄奘法师多带了一个人,同时就要多备一份行李,即“衣资”。而且他要偷渡,是求着石盘陀,不能把他真当成奴仆。所以不但行李被褥钱都是法师出,还不能让石盘陀自己挑着行李跟着,还得给他准备一匹马。

同理,如果仆人增加到两个,那行李就会加到三担:

李使君离镇道中,一物不将去,行李三肩,苍头二人。(王世贞《弇州四部稿》)

这也是个清官,然而东西这么多,路上不过主仆三个人而已。李使君离任的时候,就算两袖清风地走,随身必备的行李还要有三担子,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两个苍头的生活用品。三担子行李,一主二仆分配起来,只能是两个苍头挑两担,剩下一担拴在李使君马上。当然,要是李使君做了这么多年官连马也没混上一匹,那就自己挑着腿儿走得了!

当然也有更精简的,如《儒林外史》杜慎卿出门:

三个同步了一会,一齐回寓。却迎着一乘轿子,两担行李。

轿子里抬的是杜慎卿,跟着两个人挑行李,这是三个人需要两担行李,无论如何没法再精简了。

古人出门很不容易

古代出一趟远门,比今天要难得多。就算是有身份的主子,也不免受欺负。比如碰上个奸猾的,那就等着嘬瘪子吧。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

陆主事贬官到察哈尔,到归化城,没法走,就找到一个老赵,租了两头骆驼,一头自己骑,一头驮行李。然而缺人手。骆驼主人老赵就说:“你干脆出三头骆驼的钱,连我一起雇了得了。”陆主事就付了钱,走了几天,老赵说:“我一个人又要牵牲口,又要做饭,干不过来,你虽然是老板,也得搭把手。”陆主事只好选了牵牲口,老赵做饭。过了几天,老赵连饭都懒得做了,还和老板吆五喝六。陆主事气得哭唧唧。

两个人,需要两头骆驼,主人还得兼职喂草料。当然,后来这位陆主事碰上狐仙了,这是后话,与本文无关,不必提起。只能说欺主的恶奴,在在皆有。

出远门铺盖虽然要带,但还不算重。最难带的就是书了!顾炎武出门,需要“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加上他自己骑的,就要带五匹牲口,整个一个车队!

徐霞客这种资深驴友,出门也要雇人挑行李的,而且需要的人手更多,因为他 没有马,比如在广西:

以二夫肩行李,舆与马俱一无。余以步而行。

他自己就有两担行李,需要两个人挑,他自己空手跟着。即便这样,他还嫌来的人少了,不满意,骂他们“近郭之民刁悍无比,真不如来境之恭也”。

又比如也是在广西:

二十四日晨起,阴云四合。是日为立夏,饭而待夫久不至。上午止得四名,二名犹未至,余不能待,以二名担行李,以二名肩舆行。

他一个人就要四个人伺候,两个人挑行李,两个人给他抬轿子。比起这种待遇,唐僧使唤三个徒弟还真不算过分。况且像孙悟空这样的,他肯挑行李?你不伺候他就烧高香了,还指望孙外公伺候你?

所以,别看唐僧路上好像吃不得苦似的,其实他够好说话了。人家怎么说也是“奉旨钦差取经”的。

然而,像沙和尚这样一个人给四个人当保姆车的,实在是太繁重了!我要为沙和尚哭一场!

到底是谁挑行李?

86版电视剧里演的,是沙和尚一直在挑行李。然而《西游记》原著中,乌巢禅师却说:“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而且如来佛最后也对猪八戒说:“因汝挑担有功,封为净坛使者。”这担行李到底是谁来挑呢?

仔细看原著就发现,这担行李大多数时候是猪八戒挑的,比如在乌鸡国,孙悟空救活了国王,就让猪八戒把行李分一担给国王挑着。在女儿国,猪八戒也抢着要米,连行李沉重都不顾了。

然而有时候这行李是沙僧挑。比如书里经常写“沙僧歇下行李”这样的话。沙僧这也太冤了吧!出了一路力不说,功劳都被抢跑了?

其实,按照西游故事的形成,三个徒弟加入的顺序是孙悟空第一,沙和尚第二,猪八戒第三。(又见张锦池先生《西游记考论》),开始的西游故事,担子都是猪八戒在挑,后来猪八戒的地位升为二师兄,这个任务才慢慢转到沙和尚身上。《西游记》原著里两个徒弟混着挑的现象,正是演变过程中的不一致的痕迹。

按刚才的分析,主人如果骑马的话,马上还可以带一担行李,但偏偏白龙马为什么不能驮?这个原著也解释了:它不能驮,驮了算越权!

八戒道:“哥呵,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

行者道:“你说他是马哩!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那鹰愁陡涧,久等师父,又幸得菩萨亲临,却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愿驮师父往西天拜佛。这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这说的很明确了,白龙马只负责驮唐僧,给唐僧做脚力,是不管行李的事的。如果管了,那猪八戒的功果就得不到了。

《西游记》其实是写意

所以,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僧师徒四人的行李,正常算起来需要四担。白龙马驮一担,三个徒弟各挑一担。就算最精简的情况(比如孙悟空不需要),也需要三担,需要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三个单位的运力,这才能保证取经路上的基本生存。否则风餐露宿,师徒四人是受不了的。

有人说,三个徒弟不都是天神下凡吗?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都是5000多斤,怎么区区一点凡间的行李挑不了?而且,他们这样的神体,怎么还需要被褥干粮?

其实这就是《西游记》的写意手法。它并不是一部考证严谨的历史小说,所以不会纠缠这些细节。理论上来说,四个人的行李虽然需要这么多,但实际写来只需要一担意思意思就得了。假如孙猪沙三个人都挑个担子赶路,那画面就没法看了!这正像戏台上的千军万马,只需要四个人代替。

三个徒弟虽然是神体,但猪八戒当然是怕饿,沙和尚虽然是水怪出身,但居然也表现得怕冷,和猪八戒一起穿青牛精变化的纳锦背心挡寒。然而在冻着寒冰的通天河,却也能随便下水。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事情。因为他只是随着情节需要编故事,而不会做全书的统一。这正像传统的山水画,人马、房屋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你去用透视、比例去要求真实,那反倒是外行了。

沈周《东庄图册》(注意房子里的人和桌子上的书,书比人下半身还要大)

原标题: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沙和尚挑的行李里到底有些什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