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出国,不能没有它
11-10 07:41:3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凡有关卡,就有护照。所谓护照,就是通行证。

在现代护照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通行证,它们或以青铜制成、或以竹木制造,形态各异、名目纷呈。

古代通行证

7.jpg

自有国家起,中国就制定了严密的关禁和通行证发放审核制度。上图为敦煌“张骞通西域壁画”。张骞作为汉朝使者凿空西域,出使外邦,手持的汉节,既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国家的象征。中国古代的通行证器物虽小,却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齿轮。

“节”:秦汉使者远行的特别符号

8.jpg

图为出土于安徽寿县的“鄂君启”青铜节,铭文上规定了鄂君启商队车、船数量,行商路线、货物种类及课税免税情况。

“节”是古代中国早期,臣下受君主的委托或特殊的任命,居关守职的一种象征和凭证。“节”在先秦时代往往与“符”并用。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周天子,就需要携带“节”和“符”这类信物作为凭证。

到了春秋时,各个国家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使臣需要派遣。为了确定使臣的身份,表达君主的权威,“节”不再是诸侯国君享有的特权,使臣们也会领到“节”。“节”也逐渐成为一种过关跨境的“通行证”。这种通行证后来突破了“节”这种单一形式,逐渐发展成中国独特的“通行证”系统。

早期的“节”质地粗糙,“皆以竹为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为了显示出使臣背后代表的国家,往往会在使臣手中的“节”上下文章,于是铜节逐渐取代了竹节。

过所:大唐的“护照”

9.jpg

在人们印象中,唐代是个开放包容、商贸发达的时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唐国土内可以自由穿梭,唐朝也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边关通行证”制度。唐代通行证名叫“过所”。

所谓过所,字面意思就是“过所县邑河津之地,便利宿食”。据陈直先生考证,过所在汉武帝太始年间(前96—前93年),就已经出现,并在魏晋时期成了信使的主要凭证。隋唐时代则正式取代了“节”,正式成为通关过城的通行证。

过所的申请过程比较复杂,既要申请人备具牒文,按照规定详细说明外出的原因、人数、身份,还要有担保人具保、官府核实,违禁出关的惩罚也很严厉。

(原标题:古时出国,不能没有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