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师者|“不敢”病退的乡村教师:大山坚守40年,怕没人接班
08-10 09:17:05 来源:澎湃新闻

952.jpg

窑房村小学 受访者 供图

偏远的窑房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距离县城有70公里,离它最近的联合镇也有八公里之遥。乡间多土路,交通不便,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田埂,是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

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尺讲台,20来张课桌……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一批又一批学生从一幢两层楼的民房里毕业了,这里是教师常中光的家,也是窑房村孩子们的教室和课堂。

1978年,常中光用了16年的时间从山村里“走出去”,却被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留住了脚步,扎根窑房村小学40年,培育出了一茬又一茬走出大山的学子。

如今,56岁的常中光因大腿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得不提前退休动手术。由于村里的小学老师越来越少,常中光迟迟不愿放手,“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来接手我的工作,不要让孩子们失去上学的地方。” 他对澎湃新闻说。

16岁返乡教书

1978年9月,踩着改革开放的节点,来自这个偏远村庄的常中光高中毕业了。原本已经通过体检准备去当兵的常中光,被村书记的一句话拉回了窑房村。

“当时书记和我说,孩子们缺老师,你们有文化能识字,就是他们的希望,如果你们都走了,窑房村这些孩子就很难走出大山了。”这一番话,让16岁的常中光决心留在村小教书,“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做出一些贡献”。

他告诉澎湃新闻,刚到学校的时候,只有几间土坯房,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一到下雨天,“天上下多大雨,教室里就有多大雨”。

一个小学里有五个年级,约300名学生,只有7名教师。“大家都知道窑房村环境差,考上教师的都想去乡镇小学或者县城里的小学。”常中光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每次上课,孩子们认真听课的眼神,都让他很感动,这也成了他留下的动力。

教师少,教室也少,老师们就在教室中间拉上个帘子作为班级的“分界线”,所有的学生都挤在一间小小的瓦房里。学生们坐在土地上,面前摆着一个小小的石板凳,充当课桌。

常中光说,窑房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因为村里经济条件差,不少家庭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老人则担任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们上学5点多就要起床,走很远的山路来到学校,离家远的,中午放学都赶不及回家吃饭。”

但即使往返折腾,这所小学仍是村里孩子求学的唯一路径。常中光说:“孩子们年龄都很小,在村里上学都远,更别提去镇上读书了,还要额外负担每天的路费,如果村小没有教师,这些孩子就没有求学的路了。”

16岁的常中光原本打算等村小条件好了,自己再去闯荡,没曾想一待就是40年。

1988年9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决定安排常中光到联合乡中心小学任教,面对当时还未教毕业的孩子,他犹豫之后主动放弃了到乡上工作的机会。一直到2001年,学校再次决定调他到联合镇小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他还是婉言拒绝了。

1988年到2001年,常中光每年都担任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每年学生们的毕业考核都名列全镇第一。学生和家长们都自发地叫他“光老师”,在窑房村人们的眼中,常中光就是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身患重病在家开“学堂”

2003年9月,新的学期刚刚开学。常中光在上课的时候,时常感到双腿疼痛得厉害。“我们学校地势低洼,每逢下雨就积水,教室里也常年阴暗潮湿,我以为是湿气重引发的风湿疼痛,就没有在意。”

常中光说,学校里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考虑到学生们的课不能停,他就咬着牙每天一颠一跛地去学校上课。直到最后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住院治疗后不久,常中光就让医院给他开了镇痛药,等疼痛感稍微缓解一会,他就瞒着家人出院了,赶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为了让他安心养病,学校特地请了一位代课教师,然而,代课教师也上了年纪,加之路途遥远,代完两周的课后就不愿意再来了。

“学校教师本来就少,都是包班制,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教学工作。语文、数学、科学等在内的几门课程全都由一位教师负责授课。”同在窑房村小学任教多年的老师杨弘春告诉澎湃新闻,代课教师离开后,常中光负责的班级就要分配到其他教师身上,“常老师不想给其他老师增加负担,又怕耽误了学生,所以代课老师一走,他就坚持返校上课。”

放弃休养后,常中光只能靠镇痛药缓解疼痛,久而久之,病情愈发严重。“上课时经常需要扶着桌子才能勉强走动,每站起来一次就要休息5分钟才能接着走几步。”常中光说,反反复复下,骨头磨损严重,疼痛难忍,在常人看来异常简单的走路对他来说都十分困难。

好在常中光的家离学校比较近,是一幢两层楼的民房。无奈之下,常中光便和妻子许华珍商议,将自家一楼的堂屋改造成了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尺讲台,20来张课桌……向学校申请把学生带到家里上课后,常中光的家就变成了一个小型“学堂”。

每天都有一大帮孩子涌进他家的院子听课,妻子许华珍则负责解决37个孩子的伙食问题。他们每学期收取每个孩子450元的生活费作为午饭成本,平均每顿饭不到5元,有时候个别孩子实在交不起,夫妇俩就帮忙垫着。

让常中光感动的是,每次他还是熬药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主动帮他提水、抱柴、生火煎药。“十多年来,每次看到他们那么懂事,我就觉得很欣慰。”

临退休:“希望有个接班人”

坚持在家带病教学多年的背后,也是常中光与家人“博弈”的结果。

常中光说,因为老毛病反复发作,早在2013年,家里人就提出让他申请病退。但担心自己退休后无人交接,没人给学生们上课,常中光就一再和家人商量,能缓一年是一年。“之前我和家人保证,再坚持五年就退休,今年,刚好是承诺的‘五年之期’。” 

常中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已经31岁了。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常先生(大儿子)说:“不希望父亲继续工作,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禁不起损耗了。”

“我爸可能对教学有一种执念,对于学生的事情,他看的比自己的身体还重要。”常先生说,为了让父亲放下教学工作多休息,他们用了很多办法劝阻,甚至也吵过架。“有时候怕我们担心,他就算疼也忍着不说,瞒着我们去上课。实在没有办法了,做子女的只有让步妥协。”

除了上课,常中光还会帮助妻子择菜、洗菜,提前准备好学生的午餐食材,餐后还要帮忙清洗、收拾……常先生说,14年来,一边负责教学工作,一边负责学生的饮水,无形中增加很多工作量,父亲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常先生回忆称,自从父亲患病以来,母亲一直支持他,也操了很多心。“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爸疼得走不了路,晕倒在讲台上,学生们吓得跑到隔壁幼儿园教室里叫我妈去扶,当时就把我妈给急哭了。”他说,作为家人,最担心的是怕父亲劳累时间久了骨头磨损严重,会增大以后动手术的难度。

但村小越来越艰难的情况,让常中光始终放不了手。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村子里只有三位教师了,他的妻子负责教授幼儿园,他负责教授二年级,而另一位杨老师教四年级。“其他的要么被调走了,要么退休了,每少一位教师就减少一个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常中光更加无法离开,“我最担心的就是自己退休后没有新的教师来接班,可怜的就是这些孩子。如果不接受知识和教育,孩子们想走出窑房村,就更难了。”

如今距离窑房村开学还有不到一个月,却迟迟没有新老师到任的通知。常中光说,开学后会考虑身体原因和家人的感受,申请退休,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能有人来接班,继续将窑房村小学办下去。

责任编辑:李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