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上游深阅读丨巫溪宁厂古镇将保护修复 曾承担四川四分之一盐产
06-11 07:00:2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611060918_副本.jpg

灶锅将盐最终熬制出来。

downLoad-20180611060935_副本.jpg

市民受邀参观遗址。

downLoad-20180611060852_副本.jpg

卤水从孔中流出。

downLoad-20180611060837_副本.jpg

△盐厂厂房屋顶大部分已垮塌,只剩下砖砌的柱子和摇摇欲坠的木构件。

兴盛于盐,衰败于盐,位于巫溪县的宁厂古镇,便曾是这么一个与盐共生的地方。巫溪县的制盐史非常悠久,小小的宁厂在明清时期承担了整个四川地区四分之一的盐产。随着川东、川南其他盐场的崛起,宁厂逐渐走向衰落、停产,如今留下大量的盐业遗产。

不过,经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工作,如今已发现文物点77处,并以此确立了渝东北手工业经济史的开端。

发现文物点最远追溯至汉代

6月9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巫溪博物馆邀请40名来自巫溪本地的公众代表,来到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后续三峡遗址保护项目宁厂古镇工业遗址现场参观。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周勇介绍,4月18日进入宁厂盐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后,他们共计发现文物点77处,时代涵盖汉、明、清、民国及近现代。

其中位于后溪河北岸、宁厂古镇西侧的龙君庙,始建于汉代。在龙君庙遗址旁,一白鹿盐泉从山洞口流出,跌至下方盐池中。洞口下方的盐池内有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龙头,池前则是一块上世纪20年代汉口铸造的钢质分卤板,上有68眼分卤孔。

分卤板最早设置于北宋年间。当时,巫溪盐业得到较大发展,并于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置大宁监,从分卤、输卤等方面对宁厂盐业管理、生产进行改良,流水线工艺逐渐形成扩大,岁产雪花盐400余万斤,位居全蜀及西南诸产地之冠,远销晋、陕、鄂、川、黔,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

为何设置分卤板?周勇介绍,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随着灶户越来越多,大家开始争抢龙君庙的盐泉,常常引发打斗。为此,官府在盐泉下面造贮卤石池,并设置一块横木板,凿孔三十眼,卤水从孔中流出,分配给灶户煎煮,并按卤眼缴纳榷税,有效平息了狱讼。到了清雍正初年,分卤孔达到六十八眼。

如何让卤水跨过后溪河,引至对岸的灶房煎煮?宋代盐官孔嗣宗用竹篾编成碗口粗的篾藤,架于南北两岸高处做牵引缆绳,称为“绞篊飞渡”,再将首尾相连的笕竹呈一定斜度牢牢悬挂在绞篊上,就此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问题。

每年十月初一,知县和各官员与灶户、盐商和广大盐民一起动手,对过篊笕竹除旧易新,灶户盐商盛宴款待,歌舞兴会隆重庆贺,成为了延续600多年的“绞篊节”。

厘清宁厂制盐工艺模式

此次发现的考古点分为盐泉遗址、制盐遗址、宗庙遗址、衙署遗址、盐运道路、码头、民宅、输卤遗址、墓葬及商业遗址等。目前,考古队正根据前期调查勘探成果,逐步选择部分典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参观的盐厂三车间遗址,便是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范围内有三座厂房,整体格局保存较好,但厂房屋顶大部分已垮塌,有的只剩下砖砌的柱子和柱间摇摇欲坠的木构件。盐灶、盐锅保存较好,其他制盐设备如储卤池部分完好。

通过这些厂房内保存下来的制盐设备,考古队员厘清了整个宁厂古镇的制盐技艺。在这个车间内,工人们采取的塔垅制盐,整体主要由塔炉、分解池、大盛水桶、灶锅四部分组成。塔炉是以青砖或条石砌成的一丈高的塔,卤水从塔炉中流过,高温的青砖将水汽蒸发,提高浓度。分解池加入石灰,将清卤分解出来,再用大盛水桶进行二次沉淀,提高卤水纯度,最后由灶锅进行熬制出盐。

该方法每日可产盐18-25担,盐质优良。

据了解,盐厂三车间厂房于1996年废弃,与之伴随着的,是宁厂古镇最后一个烟囱的倒塌,以及当地传统的制盐手工业谢幕。锈蚀的盐锅记录着历史的沧桑,考古队员们期待在这里寻找到更古老的制盐痕迹。“宁厂古镇曾经水灾很多,不少厂房是冲垮了又重建,能够证明更久远历史的物证,变得很难发掘。”

渝东北手工业经济史的起源

宁厂因盐而兴,亦随传统制盐的没落而衰败,现盐业遗址中的龙君庙遗址、盐池及分卤板、盐厂三车间遗址,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巫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文龙介绍,宁厂何时发现卤水,何时开始熬盐并形成产业,由于史料的匮乏,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目前,最早关于宁厂盐业已经成为产业并影响周边区域的记载,来自史学大师任乃强先生所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当虞夏之际,巫国盐业兴”——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宁厂的盐业已经兴起。在唐文龙看来,一个事物要形成“业”,还要“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这种业态可能比有文献记载的时代更加古老,但已经足以证实宁厂盐业就是渝东北手工业经济史的开端。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中期,宁厂开始设置官署管理盐务。当时,全国设置了盐官36处,巫县置盐官为其中之一。能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三峡腹地设置盐官,可见当时该地区盐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按照巫溪县政府“十三五”规划,将对宁厂古镇龙君庙、盐池、秦家老屋、向家老屋等重点建筑进行修缮,加强宁厂古镇整体风貌保护与修复。同时,对古盐道及其沿线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传说故事等文化遗产开展调查工作;对盐道局部路段进行清理、加固并完善保护标识。

唐文龙介绍,“巫盐古道”源于巫溪县宁厂镇,延伸至川、渝、陕、鄂、湘、黔等地,并对各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因盐而兴,亦因盐而衰,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巫盐古道一期(漫滩路至剪刀峰)已经修复完毕,总长6.3公里,其中栈道414米。巫盐古道二期(宁厂古镇至灵巫洞)总长1.9公里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