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游客和原住民眼中的下浩 满满都是老重庆的温暖记忆
05-01 10:39:36 来源:上游新闻

“人们可以找到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和沿街叫卖声的重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这样描述的老重庆街区——南岸区下浩,在五一节依然持续走热:天气晴好,春风阵阵,游客们在老茶铺喝一碗老荫茶,身旁伫立着黄桷树与老房子,抬头便能看见东水门大桥的落日,人间的喧嚣仿佛一扫而去。

4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这处不少外地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景点,不少游客流连老街。原住民的“江湖气”故事、游客的老重庆印象,在五一佳节,深深地镌刻在了下浩的春日中。

大学生把下浩留在毕业设计中

downLoad-20180501103634.jpg

4月30日,春风和煦,适逢五一佳节,南岸区下浩老街人来人往。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样两位青年游客,她们拿着画板,在老街入口“葡萄院”附近,对着老房子比比划划。

原来,她们是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四的学生李兰和陈苏,这次是第三次来下浩老街,既是放假出来散散心,也是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做调研。

李兰是河北人,北方一马平川的地形,让她对重庆的山地建筑很感兴趣。2018年初,李兰在重庆漫步时,无意中走入了下浩老街,高低错落的台阶、起起伏伏的建筑,让李兰流连忘返。她做了一个决定——要在毕业设计中呈现下浩老街,就约了同班同学陈苏来下浩多次,调研绘图。

最终,她们的毕业设计“基于下浩老街改造的共享社区”将以展板和论文形式呈现出来。

30日这天,李兰和陈苏在下浩老街走走看看,她们的毕业设计展板已经初步设计好。看着眼前的老重庆景色,李兰无限留恋,“我特别钟情于重庆。马上要大四毕业,可能要回北方工作,选择具有特色的下浩老街作为毕业设计,也是为自己待了四年的重庆留一个念想。”

法国游客用下浩的黄桷树比喻中国文化

downLoad-20180501103706.jpg

“我们来了七次中国,七次都去了北京,还有去了一次丹东,一次秦皇岛。这是第一次来重庆,但我觉得比前面七次都更加喜欢。”30日这天的下浩老街,游客中不乏外国友人。来自法国的马克和罗楠,作为资深中国文化爱好者,已经来了七次中国,前几次都是去北京找当地朋友玩。

早就对下浩这处极具老重庆特色的街区有所耳闻,这次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朋友带他们来了重庆——前脚刚从解放碑出来,后脚就来了下浩。

虽然只会说简单的中文,马克还是借助朋友的翻译,向上游新闻记者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重庆和下浩的喜爱:“重庆的风格有点像中国传统山水画,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桷树也很有特色,和我去过的所有城市都不一样。”

前几天,马克刚看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他深深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动。这次,他借助法国诗人的一首诗来比喻中国文化:“我的祖国有一首诗歌谈到榕树,大体意思是说,一棵树的树根扎得有多深,它的枝叶就有多繁茂。我看到重庆的黄桷树,又看了《厉害了我的国》,觉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得就像这些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一样,必定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积累,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明。”

重庆老字号 用美味厮守温柔时光

downLoad-20180501103729.jpg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如果在下浩老街随意打听美食,住在这里的居民多半会给你指三个去处:段氏花生大王、猴哥酸菜米线和老外婆春卷。这也是下浩目前还存在的三家重庆老字号,在这条石板老街上,用美味厮守着温柔的老重庆时光。

这都是老重庆的味道,站在店铺面前,脑袋里总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来:街坊邻居早上起床,经过店铺时对老板说到:“老板儿,煮碗米线儿,多放点海椒。”

downLoad-20180501103646.jpg

五一假期,游客人来人往,带着南北口音的游客品尝着酸菜米线和花生、春卷,视觉被重庆老建筑震撼的同时,味蕾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下浩正街43号的段氏奇香花生米,是下浩老街的资深“原住民”。2015年的时候,段氏奇香花生米入选了南岸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传承到第四代。早前,连当时在龙门浩读书的袁隆平也很喜欢。

老街入口处的猴哥酸菜米线和老外婆春卷,更是得到游客的好评。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店里门庭若市,有三位来自广西的游客吃了这家吃那家,品尝着老外婆家黄澄澄的春卷,他们对重庆的美食和美景都赞不绝口。“东西好吃,景点也好玩!以后我们还要来!”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