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109)丨南川板凳龙舞:130年的传说,从田间地头走进校园生活
02-06 16:33:04 来源:上游新闻

640.webp (1).jpg

图片来源:南川同城生活

500多年前,板凳龙舞起源并兴盛于江浙地区,清朝末年传入南川区石溪乡一带,并在这里繁衍、流行。

板凳龙的由来

兴起于田间,已有130余年历史

1876年,板凳龙舞繁衍于石溪镇当时的南涪、大兴村(两个村于2005年合并为南茶村),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程。石溪镇是一个文艺之镇,历来就有玩龙灯、舞狮、耍花船、打腰鼓、唱花鼓、打莲箫、扭秧歌的传统文艺表演习俗。解放前,乡亲们都忙于生计,住得也比较分散,乡亲们在劳动之后、丰收之时、闲暇之余要找几个行家里手相聚也显得有些不便,于是在南涪、大兴村就有部分青年农民以玩弄板凳取乐。

久而久之,耍板凳便耍出了花样。1879年,陈大科创立石溪板凳龙舞时,表演比较单一,道具也比较原始。1879年,陈大科创立石溪板凳龙舞时,表演比较单一,道具也比较原始。是在1957年,玩耍的板凳上才有了龙头、龙尾。

解放后,茶宝村民间艺人刘朝祥、文光祥和程乔玉继承其祖辈、父辈玩板凳龙舞的传统,部分青年也在他们带领和指导下,玩板凳龙取乐,渐渐板凳龙舞的花样也多了起来。程乔玉还组织了一支民间老年歌舞队,为乡亲们的红白喜事表演板凳龙舞。

6401.webp.jpg

图片来源:南川微生活

后来,人们觉得要扎上龙身更显神韵,于是,一条完整而神气的龙便立在了板凳上,板凳龙由此而得名。

石溪乡板凳龙舞内容丰富多彩,道具以板凳为主,制作大同小异。有用长板凳制作的,也有用短板凳制作的,还有用木板制作的,始终离不开板凳的形状。在板凳上制作的长凳龙约四尺长,短凳龙约2尺长,基本都是用竹蔑片、稻草、青草、彩纸等将制作的龙置于板凳上,画上龙的图案精制而成;木板龙按龙的形状锯成,画上龙磷而成。从舞龙的形式上随参与人数的不同而各异。一般舞一条板凳龙需要4人,一人舞宝,其余三人各执板凳的一只脚,前两人、后一人。后一人在前两人的凳龙脚下左右翻滚,时而长途爬涉、时而腾云驾雾等惊险离奇动作。也可以一人玩、二人玩、集体广场大规模表演,而数十条凳龙随空而舞,有统一性也有随意灵活性,主要动作变化有翻、腾、滚、跳、跃、跑等,并配奏激昂欢快的锣鼓、音乐、歌曲。还可以伴随其它民间歌舞表演:如凳龙戏莲萧、凳龙跳秧歌、凳龙骑狮子、凳龙打腰鼓、凳龙赛龙灯、凳龙划花船等。

板凳龙的传说

东海水龙违反天条被剁,人们舞龙祈祷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溪遇上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便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的发展

走进校园,板凳龙舞与广播体操结合

timg (3).jpg

△石溪镇中心校的学生在课间自发练习板凳龙舞。图片来源:南川日报

石溪板凳龙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的现实价值。近年来,石溪板凳龙得到不断挖掘和深化发展,已成为南川的民俗文化品牌,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市文化局于2000年将石溪命名“板凳龙舞之乡”,《板凳龙闹春》2000年被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团委、重庆市科委授予优秀节目称号。重庆市体委、重庆市农业局将石溪命名为“亿万农民健身乡镇”。

如今,石溪板凳龙舞的传承人和石溪乡中心校的体育老师们一起,将板凳龙舞与广播体操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参与到这项民间艺术中去,培养兴趣,进而发现好苗子,培养接班人。勤劳聪明的石溪人一直竭尽所能的保护着板凳龙舞,相信一定能将板凳龙舞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来源:南川日报 南川微生活 南川同城生活 非遗中国重庆瑰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