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800米老街 穿斗式回廊有味道
10-24 08:55:3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风雨走廊。

“落雨不淋雨,阳天好遮阳。”这是永川板桥镇大沟村村民常用的一句谚语。

说的,便是大沟村长800米的老街,有“盖”的穿斗式回廊建筑。

今年,在2017中国都市景观大赛中,板桥镇大沟村荣获“美丽乡村营建优胜奖”第二名。

“目前,我们正在对着老街进行改造和维护。”负责板桥老街的建筑景观设计师邓刚说,“我们在保持老街原有保持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

独特的“风雨走廊”

18日,正是赶集的日子。

老街上人来人往,反观新街,却带着点点冷清。

天空下着毛毛细雨,老街两侧,大片大片的屋檐从街边建筑屋顶延伸至街道中心,构成了一道长约800米的长廊,唯有中间留出1米宽间隙用于屋面排水和采光。

间隙下方的地面是宽0.8米、深1米的排水沟,用于自然和生活排水。

屋檐上漆黑的瓦片中穿插着几块透明的琉璃瓦,光透过琉璃瓦柔柔地洒下来,为喧闹的老街增添了几分静谧。

随着街边建筑的高低不同,从屋顶延伸下来屋檐让整个长廊变得错落有致。

这些延伸至街道中心的屋檐,被当地人称为“凉亭”,这条能遮风避雨的长廊,则被当地人称为“风雨走廊”。

赶集成了一种期待

以中间的排水沟为界,老街被分成左右两边,左边主要贩卖各色物品,右边是人声鼎沸的茶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69岁的曾爷爷是永川三教镇人,每逢赶集,他便会背上一背篓叶子烟,从三教坐车到板桥赶集。

“现在坐车快,十多分钟就到板桥啦。”曾爷爷一边抽烟,一边说道,“不像以前,走路来赶场(赶集),要走一两个小时。”

曾爷爷以前在板桥镇当水泥工,50岁后,他便没再做水泥工的工作,转而卖上了叶子烟。

△曾爷爷(右二)和老朋友们。

来板桥镇赶集,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坐在地摊旁,和往来的人们摆摆龙门阵,聊聊家长里短。

渐渐地,每次赶集,便成了曾爷爷的期待。

“以前人多,街上热闹,赶场要赶一天。”他回忆着,“哪像现在,半天都赶完了,十点钟一过,就没得好多人了,就该收摊回家了。”

当时,板桥镇只有老街这一条街,每逢赶集,周边的人都涌到了街上。

如今,每到赶集时,他依然背着叶子烟便来板桥赶集。

这里,依然有人在等着他,和以前一样坐在摊前,聊聊过去与未来。

裁缝店已渐渐落寞

顺着老街往下走,白发苍苍的候天莹坐在自己店里,趴在缝纫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候天莹是土生土长的板桥镇人,17岁开始,他便在板桥老街裁缝店当裁缝。

△候天莹店里的老缝纫机。

在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覆盖了近半条街的裁缝铺。

“那个时候叫永川板桥缝纫社,半条街都是裁缝。”候天莹一边回忆一边笑道,“裁缝师傅都是三四十个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板桥人穿的衣服大多都来自永川板桥缝纫社,裁缝师傅们你家裁布,他家做衣,分工明确。

候天莹便是做衣师傅中的一员。

前来做衣服的人很多,他一天要做十套衣服,由于衣服太多,常常一件衣服要花上一两个月才拿得到。

“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做,一直要做到晚上十点钟左右。”他笑笑,“每天都排得满满的。”

随着时间流逝,候天莹慢慢老去,找他做衣服的人也少了,大多数人都选择在服装店里买衣服。

如今,76岁的他已经不再做衣服,店里空空荡荡的,唯有一架用了十几年的八十年代的缝纫机还摆在店里。

他和老伴一起,在共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共守余生。

酒香就不怕巷子深

走在老街上,时不时能闻到阵阵酒香。

街边,一栋房子墙上,刻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大字下挂了一个窄窄的牌匾,上面写着:板桥六子酒厂。

△赵代六正在给顾客打酒。

走进酒厂,酒香的味道越渐强烈。酒厂前厅,68岁的赵代六正在为客人打酒。

“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好酒,怎么这么香嘛!”一旁打酒的老人笑道,他喝的六子酒厂的酒已经喝了十几年。说是酒厂,其实不过两间房大小,前厅赵代六用来卖酒,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酒缸。

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酒缸表面的颜色已经脱落,变成了灰白色。

后面放着一个石头做的烤酒设备,烤一次能产六百斤的高酿酒。赵代六说,这套装置已经用了十五年。

“我从1985年开始烤酒,那时才35岁。”赵代六回忆,满脸骄傲,“整个板桥,就我烤的酒最好喝。”

在他的记忆里,以前高梁酒的价格十分便宜,一斤酒才几分钱,好的酒也才一两元一斤。

“我以前一天要烤一千五百多斤酒。”他说,“有时候忙得饭都吃不上,光是打酒就把我的肩膀打酸了。”

酿了二十多年的酒后,赵代六觉着太累,便停了几年,不再酿酒。可他没想到,停了几年,人们觉得他的酒好喝,请他出来酿酒。

“酿酒太累了,从高粱发酵到烤酒,全是手工操作。但是有人喜欢吃我酿的酒,我还是要继续烤。”赵代六说着,嘴角满是笑意。

如今,酒的种类越来越多,手工酿酒在机器的参与下变得越来越少。

■记者手记

板桥大沟村,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景象,每逢赶集的日子,年轻人赶新街场,老年人赶老街场。

老街和新街一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老街和新街相邻前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赶集风貌。而正是这两种风貌不断地交汇与碰撞,才擦出板桥大沟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滢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