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农民不种地,“种”油画
10-06 07:44:53 来源:慢新闻-重庆晚报

慢新闻-重庆晚报消息,很多人知道黄桷坪这个艺术圣地,但很少有人晓得在南山黄桷垭隐匿着一个村,这个村不是一般的“村”,村里的农民不种地,他们“种”油画。一“种”就是25年,画里全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

“黄桷垭农民油画”曾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产物,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展厅而名声鹊起。如今,要想高价讨一幅,还不一定得手。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

南山街道文化中心前的活动广场经营着多个茶铺,最常光顾的,基本是本地茶客。

从茶铺里,经常听到黄富春这个名字。不知是不是文化熏陶,茶老板和茶客似乎也爱欣赏画,竟然关注文化中心每一幅画、每一次画展,他们嘴里的黄富春“硬是可以”。

多方联系后,黄富春接了电话:“来嘛,我在。”如约上楼,人还没见着,画室门口冲出一条黑色小狗,腿一瘸一拐的。

“大耳朵,过来!乖!”小狗摇着尾巴转身往回跑,真听他话。

陪主人画画的大耳朵 

“我的狗儿,只要我来画,它就跟我。”说这话的人,平头,如果不找话和他说,他就盯着画发呆或逗小狗玩一玩,典型的慢热性格。如果不问他画画这事,他不轻易谈起。

讲起来画来 黄富春很有兴趣 

“坐,凳子都是干净的。”这就是45岁的黄富春,实在,不讲套路,黄桷垭油画村原生态农民油画家之一。

下田卖腊梅开货车的画家

1992年,20岁的黄富春,从泉水村张贴栏获取一个消息,黄桷垭文化站招学员,学油画。要钱不哟,不要钱,喜欢画画的黄富春立马报了名,顺利成为黄桷垭农民油画培训班首期学员。

当年,与他一样的农民学员,差不多30来个,基本是南山一带如老厂、长生桥、黄山、涂山等地的农村小青年。“不怕你笑,20岁以前我的主要工作是下田,初中文化,后来当过清洁工,开过摩的。”黄富春当年的油画同学有厨子、有卖腊梅花的、有开货车的,当然务农的占大部分。

黄富春画完画都会自己认真观看 也常常看别人的画寻找灵感 

黄富春怎么也想不到,从这一年起,这辈子再也离不开木架框、油画布、颜料笔了。“村老人说,画画能成啥子气候。”黄富春说,在没接触油画之前,这批农民学员谁都一样,生活多少有点不如意,后来人在变,生存条件也在变,他们的基本功、绘画信心,都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找到了创作灵感。

不讲究构图的画色和人生

一周两堂课,中午包饭,颜料和笔纸都来自南岸区文化委、区文化馆等单位支持,授课老师是区文化馆干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綦江版画传承人之一李毅力,是培训班班主任。

“老师给我们看外国绘画书,照着画。印象比较深的,有俄国夏加尔的现代画,西班牙米罗的水彩画,都是现实主义画风,抽象,构图随意……”黄富春说得眼睛放光。从不懂到懵懂再到有所体悟,上了几个月课后,决定不按部就班,要走一种自己的风格。

“我笔一挥,包谷熟了啊,磨豆浆啊,猪儿肥了啊……就出来了!”黄富春兴趣来了,一幅一幅介绍他的作品,很认真,声音很大,像在吼,硬把在场人逗笑了。从他毫不拘束的几幅作品里面,看明白了一点他的画风,农村里生动的每一个角落,他都想画活!

《凉风垭》那幅画,灵感来自南山凉风垭收费站左手边那条小路,黄富春勾勒的黄桷树下,土房子前几年已经不在了,石板路还在。“一束光透过树叶撒到地面,菜农坐在石板上休息,毫不顾忌周围,我觉得很美,我能感受到菜农又累又有收获的惬意。”黄富春说,他下笔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还原农村真实场景,给人轻松。

画室里,还有一幅他满意的作品,在巫山旅游即兴画的《巫山农家》,围绕农宅、田间、树林、蓝天、鲜活的鸡鸭牲畜展开构图,表达农村生活气息,他下笔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给人新鲜。

黄富春的画,点睛之笔在于“爆”,他口中的“爆”,就是花色大红大绿,对比强烈,夸张。黄富春的爱情来得也很“爆”很突然,在黑山谷写生的作品《初春》,就是见证。那年,正画得起劲,小芳牵着牛走进他的视线,小芳给他一碗水喝,后来跟着他回南山务农、四处租房、支持他画画、创业,小芳也是毫不讲究的跟他闯荡。

手指《初春》的一个角落 就是黄富春和妻子初见的地方 

“想怎么画怎么画,相用什么色就用什么色,这就是南山农民不讲究构图的人生!”黄富春说。

画笔下的农耕画面就是记忆中的“家”

一口湖北口音的罗卜春算是油画村小有名气的画家,54岁的他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作品在各类展览中获奖。

罗卜春回忆起往事 眼里泛起光来 

走进画室,乡村、田野、炊烟、金黄的稻谷、放牛的娃......画框中、画板上都是农村的气息。其中一幅画,红色的瓦房前,村妇抱着孩子坐在梯坎上,戴着草帽的放牛娃赶牛回家,小狗在院子里撒欢,屋后有人在耕作。罗卜春站在画框前,一一描述起面中的景象,他把这幅画取名叫《家》。

画作《家》里满是罗卜春回忆里的模样

“我的老家湖北枣阳,就是这样。”罗卜春是农民家庭出生,从小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去放牛,牛儿低头吃得正津津有味,看见其他人赶着牛要走,他着急去拉绳子也想把自家的牛拉走。“牛猛地一抬头,凶狠狠的瞪大眼睛看着我,吓得我赶紧扔下绳子,撒腿就跑。”提到自己的陈年旧事,罗卜春哈哈大笑起来,记忆最深处的家,就是各种农耕画面。

因画生情因情到重庆 重庆女婿画重庆

在农村,有了儿子就多了一个下田的劳动力,父母对罗卜春最大期待就是成为一个种田能手。一次意外的赶场所见,却勾起了罗卜春对画画的热爱,也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废旧的信号接收器也是他们的创作地方 

初中时到场镇上赶集,罗卜春看到有人卖画,五颜六色的画,他盯着看了好久。“画得真是太好了。”他心里感叹着。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油画,就是这一眼,罗卜春陷进去了,回去后就开始学着画山、画水、画人。

因为喜欢所以钻研,家里挂满了他的画。十八九岁时,亲戚带着一个来自重庆的女孩到家里做客,进家看到他的画,女孩被深深吸引,两人因画生情。为了爱情,20岁的罗卜春坐上火车从湖北追随女孩到重庆,成了重庆女婿,在生活黄桷垭一生活就是30多年。

刚到重庆就在朝天门一带以卖画为生,卖别人的画,也卖自己的画,一幅画三、四十元。“那时候喜欢在重庆宾馆门前摆摊,因为外国人多,他们喜欢这些画,比较容易卖出去,只要看到外国人出来,就赶紧把画展示出来。”靠卖画,罗卜春勉强可以养家糊口。

画笔画板创作了许多作品 

黄桷垭有了农民油画村,作为一个资深重庆女婿,罗卜春也成为了期中的一员。黄桷垭的人、物、景也渐渐成为了他笔下的主角,唯一不变的还是画中浓浓 的农村气。

出高价买画他还不卖你

这些摆在油画村的画,你以为都画完了,实际上随时在添色,永远画不完。其中黄富春的画层层叠叠,从20岁画到娃娃上中学、画到中年大龄,上百幅肯定的了。

1994年,他的早期作品《涂山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香港大公报等媒体描述为中国西南新农村的“清明上河图”;罗卜春2007年的作品《家》入选“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二等奖……正因为黄桷垭油画村给予他们新生,黄富春、罗卜春这些年一直坚持画画,既作为回赠,也表达一种坚守。

罗卜春作品的入选证书

据我们所知,这些农民画家因为绘画小有名气,如今有的开了公司,衣食无忧,什么都变了,唯独农民的性子不变,根不变,画画的兴趣更浓。

“现在有人出高价买画,这些农民‘大腕儿’还不卖了。”南山街道文化中心主任涂金文说,经过时间流逝和岁月洗礼,黄桷垭农民油画在民间得到流传,甚至得到不少国内外专家肯定。

同时,随着改革深入和城市发展,南山的农民已经渐行渐远,文化大发展的春风让这些农民油画家,在新生活中再次唤起持笔的热情。如今,即便不以画画为生,也要把这种农民文化和信念传播出去,或许,就是这些农民画家不愿卖画的原因。

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李琅 记者 吴娟 文 李野

原标题:黄桷垭上,农民不种地,他们“种”油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