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且同古人行 听风凉亭关
08-13 07:25:2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林木葱茏的古道。

凉亭关古道旁的神道碑。

立秋后的第一场雨,给酷热难耐的重庆人带来了无限的欣喜。被困空调房多日的老炼,也欣喜若狂踏上了闲游之旅。

此次老炼要带大家寻访的,是璧山金剑山上的凉亭关。

凉亭关是古渝州西北路(又称小川东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关隘,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周遭的秀美风光相映成趣。行进在神秘的古道上,你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同行。

神道碑

璧山区作协常务副主席赵兴中先生,曾担任过璧山县文管所所长,对璧山境内的文物古迹了如指掌。听说老炼要去探访凉亭关,正在外地开会的他很热心地传来相关史料,并在电话中为老炼规划了线路。

老赵特别关照,虽然凉亭关从上往下走会轻松许多,但最好还是从下往上走——不但有渐入佳境的感觉,还会在第一时间看到神道碑。

老赵所说的神道碑,1989年公布为璧山县文物保护单位时的名称为“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此摩崖碑群凿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共有摩崖刻碑9通,独立石碑1通。

从盘山公路的一个拐弯处弃车前行约两三百米,老炼就看到了小路边一块高大的石碑,碑文字显示为“旌表节孝邑处士张治长之妻苏氏神道”,立碑的时间为“宣统元年己酉岁(公元1909年)春三月上浣溪”,由苏氏后人所立,当年璧山“岁进士候选教授”张人鉴书。

据当地乡人说,该地原有独立石碑4块,另外3块平整坚实的石碑,在上世纪末修建公路时损毁了或拆掉作了建筑材料,此碑因背面凹凸不平,才得以保存。

在这块石碑的后面,就是基本保存完好的9通摩岩石刻碑。其中左上方的4通,全为节孝碑,基本上能够看清全貌。中间面左有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凿刻的“旌表雷长普之妻罗氏节孝神道”,是整个摩崖碑群里凿刻时间最早的,其高6米、宽1.5米,由雷氏的儿、孙、曾孙、元孙17人立,并由清朝末期投笔从戎的璧山县进士、书法家邓达源书写碑文。而位于右边的5通石碑,已被常年滑落的土石掩埋了大半,原本高高在上、雕工精美的“五龙托圣旨”碑额已举手可攀,于荒草杂木掩映之中,更显出沧桑。

龙泉寺

沿古驿道继续蜿蜒前行,有小溪横于路前。溪上有板桥,尽管青石板已被水泥预制板代替,不过站在桥上,听水声潺潺,望见山下葱茏的山林和田园,还是颇有古意。

小桥前端的古道边,是一棵攀岩而生的黄葛树,盘根错节,向右逸出的树枝,如巨伞遮蔽古道,为过往的旅人投下一片清凉。

在黄葛树下方的石壁上,有一块石刻的指路碑,三个箭头分别指向璧山、高滩与凉亭关。

顺着通往凉亭关的古道沿小溪而上,再过一座小桥、一坡石梯,便来到了名为“龙泉寺”的山间小庙。

小庙的门前有一块新立的大理石碑,除“龙泉寺”三个电脑刊刻的楷体大字外,还有一行小字表明“始建于乾隆年间”。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神庙,除观世音与三世佛外,还供奉有土地爷、财神、药王、地藏、孔子与送子娘娘,这种“一站式办公”的格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间信仰诸神共拜的习俗。而这些身份各不相同的神像,一律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在“龙泉寺”门外的石壁上,除了几处规模不大的修路功德碑与记游碑外,还有隶属阴刻的“蒙哥棺”三个大字。后来老炼电话向老赵请教“蒙哥棺”的来由,老赵说,在璧山民间,一直有蒙哥在钓鱼城负伤后经凉亭关辗转的传说,但一直没有确实的史料佐证。有好事者抱着“争此朽骨如天球”的心态,遂将此传说替代史实,便有了这番附会之举。

在龙泉寺,我们还遇到了几个来自璧山城区的老人,他们是来这里背水的。他们说,龙泉寺后面,有山泉常年不涸,泉水甘洌。他们经常来此取水,回家沏茶煮饭。

遥想古时候的旅人,行至这荒山野岭,人困马乏之际,得此甘泉解渴的同时,还能求诸神保佑,也算幸事了吧。

凉亭关

过了龙泉寺,继续沿古道攀登,前面不远处,就是凉亭关了。

凉亭关是小川东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据史料记载,这条翻越金剑山的古道,早在汉唐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清朝,成为成渝两地重要的通道之一。如今,从璧山城区至金剑山天池的盘山公路虽已开通多年,但当地的许多老百姓上下山,还是喜欢走古道,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条捷路。特别是下山,可谓省时又省力。

正因如此,凉亭关古道还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旧貌,宽阔的石板与那些在原生岩石上凿出的石梯,已被古往今来的行人踩踏出明显凹痕;阳光从古道两旁茂林修竹的缝隙间穿过,在光滑的古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阵阵的蝉鸣更添了山谷的清幽。

沿古道穿过一片茂密的山林,就看到了上面的垭口,想必这就是凉亭关了吧。老赵传来的资料说,在清末民初之际,凉亭关还有石砌的亭墙与关门,旁边的石壁上,还刻有“尝怀抗疏冯时行,太息通经蒲国宝”的对联,其中所说的冯时行,是宋代璧山籍状元,曾给皇帝上书,支持岳飞抗金;蒲国宝则是一位“饱饫六艺,淹贯经史”的“长太息以掩涕”的忧国忧民的学者。

如今,古老的关门与石刻早已湮灭无迹。然而,站在凉亭关口环顾周遭,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古道雄关的气场。山风,夹杂着雨后的清凉,吹过关口,一如千百年前吹拂着旅人的衣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