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盐碱地上试种的海水稻出穗了 预期亩产350公斤
08-08 19:14:33 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今年87岁高龄的袁隆平,把发展海水稻视为和超级稻高产攻关同等重要的事。他提出要在三年内,培育出抗盐度千分之三,亩产达到300公斤的海水稻品种。

通过海水稻,袁隆平希望能为我国至少开发一亿亩盐碱地资源,从而增产300亿斤粮食。

2012年,由袁隆平参与创办、致力于优质杂交水稻选育和耐盐碱水稻研发的袁策生物成立,取名寓意“袁隆平新策略”;

2016年11月,由袁隆平领衔的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青岛李沧区“国际院士港”,超过三十名科研人员常驻于此;

今年十月,由各地选送种植在试验田中的上百个耐盐碱品种即将收获,下一步筛选和杂交育种的工作即将展开……

“名为海水稻实则浇淡水,试验田预计亩产超350公斤”

8月5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了位于山东即墨市金口镇的即发农副业基地。今年4月,经当地政府牵线,海水稻研发中心在这里拿到一千亩土地,用于海水稻的小规模试种。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正准备下地的基地负责人张树臣。

▲金口基地负责人张树臣。为防蚊,在35度的高温里他需要穿长衣长裤胶靴。

▲金口基地负责人张树臣。为防蚊,在35度的高温里他需要穿长衣长裤胶靴。

他告诉红星新闻,虽然名叫海水稻,但并不是意味着要种在海里或是用海水灌溉,这只是耐盐碱水稻的通俗叫法,因湛江人陈日胜1987年在海边滩涂首先发现一株野生水稻而得名。

在张树臣看来,使用未经稀释的海水灌溉没有任何的可行性,在内陆地区更是没有任何意义。“海水的盐分高达千分之三十到三十五,这个浓度基本意味着植物的禁区。”

海水稻追求的耐盐碱性,主要是针对盐碱地中的盐分。在被开发用作试验田前,这一千亩土地因为干旱和盐碱化已经整整荒了三年。

金口镇历史上曾是河流入海口,土地肥沃,出产的“金口香米”是北方香米的代表,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已经很久没有种植。

张树臣告诉红星新闻,在种植之前,这里取样检测的两个土壤样本,盐分含量分别达到千分之四和千分之十,达到了严重盐碱化的标准。

▲试验田边上的玉米地。

▲试验田边上的玉米地。

然而从试验田里长着的水稻并不能看出来这些。从基地出来,步行大约10分钟,就来到试验田边上。放眼望去,不同的水稻品种错落有致,长势喜人,并没有泛黄枯萎等盐害现象,与隔壁地块稀稀落落的玉米形成鲜明的对比。张树臣告诉红星新闻,这里种植了30多个品种,其中既包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长粒香”,也有袁隆平的杂交稻“超优1000”。

▲左侧较高的区域种植的是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优1000杂交稻,属于晚熟稻种

▲左侧较高的区域种植的是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优1000杂交稻,属于晚熟稻种

目前,已经有早熟的稻种进入齐穗阶段,这意味着再有40天即可收获。虽然没什么农活,但张树臣现在每天仍要到地里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状况,对于产量,他估计“根据目前的长势,每亩350-400公斤应该没有问题。”

“稻作土壤改良意义重大,最大的问题是缺水”

张树臣告诉红星新闻,之所以水稻能适应盐碱地,甚至收获不错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水稻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水。水稻种植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被科研人员视为和育种同样重要。

“过去盐碱地改造靠大水洗地,水去盐返。伴随着水分蒸发,盐分会重新回到表层土壤。而水稻因为绝大多数生产周期都会用到水,因而对土地的改造是持续的。这样种上几年水稻之后,这块土地还可能能种其他作物,彻底转换为耕地。”

据江苏媒体报道,江苏一块滩涂地上,经过海水稻种植,土地的盐分降到了千分之三以下,恢复到五级耕地的水平。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指出:“我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袁隆平盯上的就是这10%,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告诉红星新闻,发展海水稻,袁隆平看中的就是尚未被利用的庞大的盐碱地资源以及其背后代表的粮食生产潜力。

在来到海水稻中心之前,张树臣在黑龙江农垦集团干了三十多年,从技术员一路干到科长。他告诉红星新闻,盐碱地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你看看我老家东北,大庆边上,那也全是盐碱地,根本没法种东西。我们发展海水稻,瞄准的就是背后广阔的盐碱地。”

但假如没有足够的水,无论是海水稻的高产还是稻作土壤改良,都只能沦为空谈。

今年春天,缺水问题就让张树臣很是难受。“本来是计划种400亩,但实在是找不到水,只种了20亩。”在金口基地,记者注意到,唯一的水源就是一个鱼池改造的蓄水池,稻田用水需要用水泵,经过近百米长的软管将水引入田里。

“池底就是盐碱地,水少时这里连水的盐度也能达到千分之一。”张树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需要800到1000吨水,假如要种400亩,需要至少三十五万吨水。“光靠这种池子,至少得需要60个。”

缺淡水,这是我国很多盐碱地面临的最大问题。以金口为例,一口井打到一百米仍然是咸水,而海边滩涂地则空守着大海而不可用。在另一个海水稻基地,背靠大海的青岛白泥地基地,工作人员选择了海水淡化的方式来灌溉,不过这种方式成本过高,很难大规模推广。

▲青岛白泥地基地里有些品种的叶片已经泛黄枯萎,表现出盐害的特征。

▲青岛白泥地基地里有些品种的叶片已经泛黄枯萎,表现出盐害的特征。

张树臣提醒记者,目前的试种,仍然是以科研为目的,所以亩产达到300公斤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搞农业科研的都知道,管好20亩地和管好200亩、2000亩是有很大差别的。海水稻如果要大规模种植,包括水源在内的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

“获得各方面都满意的种子很难,上餐桌怎么也得好几年”

不止张树臣,对于外界的期待,不少科研人员都对海水稻的进度有着更谨慎的判断。

在青岛白泥地基地,科研团队的负责人邹丹丹正在为本地媒体的报道感到恼火。“他们竟然说什么今年秋天海水稻就能走向寻常百姓家。”

她告诉红星新闻,对于水稻来说,一个新品种的面市是极其困难的。在没有通过国家审定之前,实验用的种子只能称为“材料”,根本不能进行销售。

▲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白泥地基地实验室,正在进行组织培养。

▲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白泥地基地实验室,正在进行组织培养。

且不说通过杂交获得各方面性状都令人满意的种子本就很难,即使找到,首先要通过多次重复杂交看性状是否稳定,接着还要通过区域试验、生产性试验,之后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程序后才能进行区域推广,这才算进入商业化种植阶段。

“按北方水稻180天成熟期来计算,走入餐桌怎么也得好几年后吧。”

至于未来,她表示,首先针对不同地区,需要培育不同的稻种以适应当地特点,另外从商品化的角度,也希望能够推出具有广适性的水稻品种。作为远期目标,希望能够研发出能抗千分之八盐度的品种,这样就能适应全国绝大多数的盐碱地了。

邹丹丹曾经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交流三个月,她也向红星新闻强调袁隆平对海水稻项目的重视,“现在袁老每年要到青岛办公三个月,过去几年可能冲击亩产的工作都是团队其他成员在做了。但过去几个关键的节点,比如最有名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搞出来三系杂交稻,然后二系杂交稻,这些都是袁老亲历亲为的,足见袁老的重视程度。”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年逾耄耋,袁隆平所牵挂的还是关注了一辈子的粮食产量问题。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他的一段视频被反复播放——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除了高产,我们也要追求优质,但决不能牺牲高产满足优质。我国各类盐碱地有15亿亩,其中适合水稻种植的大约2亿亩,哪怕开发1亿亩,就能增加粮食年产量300亿公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湖南省的粮食年产量。”

而金口试验田里那20亩绿油油,就是未来的希望。

原标题:袁隆平的新战场:盐碱地上试种的海水稻出穗了,预期亩产350公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