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涪陵新闻 > 正文
【沿河好故事】蒋晓红:传承百年藤编工艺 带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12-02 14:18:31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蒋晓红和竹藤编织获得的荣誉证书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肖咏 麻占江)“一开始是不忍心看着沿河传统的竹藤手艺就这样荒废了,所以就想参与到老藤器厂重组中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家脱贫致富,还能让民族手艺传承下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晓红说道。

据1920年编写的《思南县志》记载,沿河藤编工艺在清朝由涪陵一位姓刘的师爷所传,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

蒋晓红告诉记者,她以前是开农村客运汽车的,在知晓沿河县老藤器厂要搬迁到联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重组生产后,便想要参与进来。“因为自己比较喜爱竹藤编物品,而在沿河售卖的竹藤编织品缺少了我们沿河的民族特色,我就产生了传承和发展沿河的竹藤编织文化的想法,最后经过不断完善,终于在今年8月份成立了沿河县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

蒋晓红一边和记者说到成立企业的初衷,一边又向记者展示公司获得的荣誉。“获得这些证书,就是对我们公司最好的鼓励,也是对我的最大肯定,付出了这么多,终于值得了。”据了解,蒋晓红平常不是在跑销售的路上,就是在参展的路上。为了把公司经营好,把沿河的竹藤编织发展壮大,她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据蒋晓红介绍,沿河县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现有100多位工人,由社区的搬迁农户和周边群众组成,平时大家都是把编织的材料和工作拿回家做,完成后就送回公司,由公司收购。现在留在厂房的工人大多是比较远的农户和技术还不熟练的群众,对于技术不熟练的公司会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增加收入。

来到蒋晓红的竹藤编织厂房,大大小小的竹编制品随处可见。茶几、沙发、摇椅等编织品琳琅满目,就连给儿童乘坐玩耍的木马也能用竹藤编出来。

图左田小丽,图右安仕念

正在编织的田小丽告诉记者:“现在去外面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到这里一个月有2000多元,勤快点可以挣到3000元左右,不仅离家近,还包吃住,这多好呀。”

编织车间的另一位工人安仕念说:“我今年才20岁,到这里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没挣到过一分钱。现在一个月也可以拿到2000元的工资,真好!”

图左李克相向记者介绍竹藤编织

沿河县民宗局局长李克相告诉记者,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延伸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培训搬迁农户学会编织,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保证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李克相说:“别看蒋晓红是位妇女同志,她做起事来比很多男同志还靠得住。农户劳动创收离不开她东奔西走的忙活,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也是她拼出来的。”

今年来,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让联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的贫困户达成“住上新房子、找到增收路、学门好技术、融入新社区、成为新市民”的目标。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由和平街道办事处组织,县民宗局为技术依托,委托沿河县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实施。通过公司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搬迁户的方式,实行“三权分置”,所有权归社区集体经济,使用权归经营主体,收益权归农户。

目前,联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竹藤编织产业采取“保底分红 股份分红”的模式运行,即项目建设第一年采取保底分红,保底分红按照入股扶贫资金的7%执行(按7:3比例分配,70%量化到安置点228户贫困户,30%归联桥社区集体),第二年起采取股份分红,股份分红比列为投入扶贫资金收益的70%(其中收益的70%量化到安置点贫困户,30%归联桥社区集体),当投产后效益不高时仍然按7%保底分红。

区县二维码.pn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